苏轼与张怀民是什么关系
苏轼(公元1037年―公元1101年)字子瞻或和仲,号东坡居士,嘉佑二年(公元1057年)进士及第的苏轼在宋神宗统治时期,曾经在凤翔、杭州等地先后担任过职位,但是在元丰三年(公元1080年)闹出的“乌台诗案”中,因为被政见不同的官员指责诬陷,苏轼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。
张怀民像
张怀民字梦得,和苏轼是同时期的北宋官员,在宋神宗元丰六年(公元1083)年被贬谪到黄州,比苏轼被贬的时间晚了三年,开始的时候居住在承天寺(现在湖北省黄冈县南部)之中。苏轼和张怀民本来就是至交好友,又因为先后被贬到黄州,感情更加真挚深厚起来。
苏轼曾经做过一首《记承天寺夜游》说的就是他和张怀民的事。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就是说苏轼在明月当空的夜晚里思绪万千,突然想起了同在黄州的张怀民,便直接奔承天寺而去。正好张怀民也没有睡着,两个人便一起在承天寺夜游,一边散步一边观察着夜晚里周边的景色,从诗词歌赋谈到最后的人生理想,苏轼感叹怅然之下作了这首诗,同时也是想表达自己在人生低谷抑郁之时,感叹知音难寻从而也间接的表达了自己心中对社会问题的忧虑、对国家统治者的不满。
而两人遭遇相似处境相同更让苏轼心中升起了惺惺相惜的感觉,变法革新中两人立场是一样的,因为政治原因而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,心里的苦闷是可想而知的。
苏轼的海棠表达了什么
《海棠》是苏轼所写的一首诗歌,诗人旨在通过“海棠”这一意象,表现出自己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。《海棠》全诗内容是:“东风袅袅泛崇光,香雾空蒙月转廊。只恐夜深花睡去,故烧高烛照红妆。”
苏轼《海棠》
这首诗歌是苏轼写于黄州期间,也是他遭到贬谪的第五个年头。经过了五年时间,苏轼看清了很多莫须有的烦恼,“从头再来”的苏轼写下这首借物咏志诗,高歌自己豪迈的胸襟与气魄。诗句开头两句,作者用“袅袅”二字,将风的状态拟人化,随后又用“泛”一字,将春天万物复苏的情景动态化,让读者置身于生机勃勃的春色之中。
第二句中,苏轼勾勒出了一副朦胧迷茫的场景,颇有几分“雾里看花”的朦胧之美。其中,用了“香雾”两字,侧面描写出海棠盛开的样子。正是因为海棠开的旺盛,才会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,连雾气之中都有了淡淡的味道。诗人将嗅觉和视觉很好的结合在了一起,以此来展现海棠繁茂的情形。后两句诗进一步描述了海棠灿烂盛开的场景,同时也展现出诗人喜爱海棠之情。苏轼担心夜深人静之时,海棠独自在庭院之中,会感到孤独。诗人不忍心将蜡烛熄灭,希望能给海棠一些幽光,然它感觉到温暖。通过这两句的描写与刻画,将诗人爱花惜花之情展现的淋漓尽致。
同时,诗人也以海棠自喻,展现了自己对生活的向往之情,虽然人生之路无限坎坷,但是这也未能让诗人消磨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。诗人也借“东风”“崇光”等鲜明的意象来体现出潇洒豪放的胸襟和气量。
苏轼晚年怎么样
苏轼(公元1037-公元1101年)字子瞻,因为后来曾经在田园间种田所以自己又号称“东坡居士”。他在诗词、书法、书画等各个领域都有着很大的成就,也是北宋时期文学史上成就最高贡献最大的文人代表之一。苏轼性格生性豁达,为人坦率认真,他用自己的诗词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的态度。但是这样一个著名伟大的文学巨匠他的晚年生活却有了很大的变故。